早期制壺年代※
2015-06-13 13:51:38


早期壺在壺界是玩壺人的必經之道,相對爭議也大以下資料供大家參考

1915年:上海規模較大的紫砂店“鐵畫軒”、“吳德盛”、“陳鼎和”、“利永公司”、“葛德和”直接從宜興訂壺,在壺身或底款刻上各店的店號或標記

1932年:宜興陶瓷從業人數達600餘人,全年燒約140窯次,生產普通茶壺商品約200萬件,各種茶壺、花盆、瓶、鼎20萬件,年總產值約45萬元,占江蘇省陶瓷工業總產值的15%,接受東南亞各國、日本直接訂貨,是紫砂工藝興盛的一年。


1937年11月:日軍入侵,七座紫砂窯和100多間廠房都被破壞,交通斷絕,從事陶藝技工流散,到1940年前,紫砂生產几乎陷於停頓狀態。地方軍閥史耀民組成“陶業聯營處”,強迫技工、窯戶生產茶壺,以低價收購後運往日本銷售,少數流入當地茶館,到1943年解散。

1966年:“文化大革命”開始,紫砂茶壺被當成是四舊產物所以要拋棄,百貨公司工藝專櫃每把價格僅為0.2元。當成低價茶器、水平壺銷往日本和香港。

1970年:應日本所提,將壺內的出水口改成“球孔”。出口的港口由廣州改為上海。

1971年:日本、香港透過廣州訂購紫砂茶壺、花盆、茶具、茶器,並轉口美國各地。並且大量製作小型花盆和日本來樣訂製花盆。

 紫砂一廠最早的銷售日本記錄約在1964年,開始有一廠壺行銷日本1970年開始,應日本要求將壺的出水口改成“球孔”。把原紫砂壺嘴根部改粗放大安裝“球孔”出口

1974年:宜興紫砂工藝廠建造54米遂道窯取代倒燄窯,並購買真空練泥機。

創新窯燒跟工法,隧道窯燒出來的壺, 燒成品質較穩定

1981年:宜興紫砂工藝一廠採用“方圓牌”註冊商標,並在紫砂隧道窯裝置記錄儀讓窯燒成為自動控制,讓燒成品質更穩定

1980年:1970年代末~1980年代初期,福建茶葉公司向“宜興紫砂工藝廠”,下訂生產底款蓋“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”的水平壺,茶壺泥料為“紅泥”及“清水泥”,容量以八杯為主數量很大

1984年:隨紫砂陶的需求增多,以致宜興紫砂二廠、三廠、四廠、五廠、相繼建廠生產;宜興紫砂工藝廠與合新廠、紅旗廠整合實行企業聯營銷售單位

1984年民國73年之前,宜興紫砂壺底均落款“中國宜興”、“荊溪惠孟臣”、“荊溪X製”、“宜興紫砂”

1.合作社時期(建廠前) 1954-1958 . 

2. 建廠初期(文革前)   1958-1966 .

3.  文革時期 1966-1976 .

4. 雞蛋標(綠標)時期1977-1982. 

5. 無標(甲子泥)時期 1982-1986 .

6. 四角標時期 1987-1993 .  

7. 雷射標時期 1993-1997 .

【下一篇】: